春歸大地人間暖;福降神州喜臨門——春節
中華民族第一大節,農歷正月初一。
春節為寒冬將盡,春陽萌動之時,其源頭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“臘祭”,據說原是神農氏時代“索鬼神而祭祀”“合聚萬物而索享之”的年終祭祀習俗,感謝百神賜予,祈求來年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。
新年習俗萌芽于先秦,定型于漢,在唐代以后逐漸從祭神轉向娛人,明清時期開始轉型,禮儀性、應酬性加強。
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,故稱為春節。
春節時,全家大團圓,除夕守歲,通宵不眠,零點鐘聲敲過,競相燃放煙花爆竹,辭舊迎新;年長者給年幼者“壓歲錢”;屋里屋外貼門神、對聯、年畫、福字;初一早上出門,相互拜謁,饋贈禮品;北方人喜歡吃餃子,南方人多食元宵與年糕。
春節的風俗有:祭灶,灶糖,掃塵,接玉皇,貼門神,貼春聯,守歲,拜年,看春晚,壓歲錢。
祭灶: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、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 ,源于古人拜火習俗。晉代周處《風土記》記載:“臘月二十四日夜,祀灶,謂灶神翌日上天,白一歲事,故先一日祀之。”祭灶的時間各地不一,北方為臘月二十三,南方為臘月二十四。民間還有“官三、民四、船五”的說法,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,老百姓在二十四,水上人家在二十五舉行祭祀灶神的活動。因月亮屬陰,灶君屬陽,民間還有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之習風,故部分地區祭灶僅限男子。

掃塵:掃塵,又稱掃屋、掃房、除塵、除殘、撣塵、打埃塵等,是中國民間過年傳統習俗之一。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,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,南方稱“掃屋”,北方稱“掃房”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“窮運”、“晦氣” 統統掃出門,寄托了中華民族一種辟邪除災、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。民謠說:“二十四,掃塵日。”此日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,撣拂塵垢蛛網,清洗各種器具,拆洗被褥窗簾,灑掃六閭庭院,疏浚明渠暗溝。

接玉皇:傳說,老百姓在臘月二十三祭灶神之后,灶神會把看到的傳達到玉皇大帝那里。玉皇大帝會在臘月二十五這天下凡視察民情,看看民間真正的情況。然后根據看到的情況,來決定被視察者來年的福禍。所以,這一天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格外重視。在這一天,家家戶戶都會忙著祭祀祈福,以最重要的禮儀和誠意來迎接玉皇大帝的“巡視”。希望在未來的一年會變得更加順利美滿。

貼門神:起初,門神是用桃木雕刻的,掛在人們周圍。后來畫了門神的畫像,貼在門上。傳說中的申屠和于蕾兄弟都與鬼魂有關。他們看門,大大小小的惡鬼都不敢進。
說起門神,我們首先會想到秦瓊、尉遲恭,實際上這二位老哥,在門神界屬于晚晚晚輩了,直到唐朝才有他們的位置,而門神這個職(神)位,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傳說時代就誕生了。
據《山海經》記載,東海有山名曰度索,山上有桃樹,屈蟠三千里,桃樹的東北有個鬼門,是萬鬼聚集之地。天帝派了兩個神鎮守,是為神荼(shēn shū)、郁壘(yù lǜ)。
“東海中有山焉,名曰度索。上有大桃樹,屈蟠三千里。東北有門,名曰鬼門,萬鬼所聚也。天帝使神人守之,一名神荼,一名郁壘,主閱領萬鬼。”
這二位老哥,不出意外就是初代目門神,最先是專職鎮守鬼門。到周朝,二位老哥有了兼職——同時守護千家萬戶,成了老百姓家中的門神。
唐代以后,出現了秦瓊和尉遲敬德的門神畫像,關羽和張飛的門神畫像。每戶一個,左右戶一個。后人常把一對門神畫成武功,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辟邪、消災、迎福的美好愿望。

貼春聯:春聯又稱“門聯”、“對聯”、“桃符”,是對聯的一種,因在春節期間張貼而得名。它以工整、對偶、簡練、精致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,表達美好祝愿,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。春節期間,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,家家戶戶都要挑選一副鮮紅的春聯貼在門上。

守歲:中國民間有除夕守歲的習慣,俗稱“熬年”。大年三十從年夜飯開始。這頓晚餐要慢慢吃。有些家庭不得不吃到深夜。慶祝除夕是最重要的活動。
放爆竹:鑒于燃放爆竹對大氣環境還有安全等方面的影響,近幾年,各地陸續出臺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相關條例。大家也非常自覺地“移風易俗”,選擇更加環保的拜年方式。
然而,過年燃放爆竹的歷史相當悠久。根據民俗學家考究后得出的結論,爆竹起源先秦時期的“爆祭”活動,古人燃放爆竹能達到敬神驅邪,祈求和平的美好愿景。
先秦時期存在一種叫做“爆祭”的祭祀活動,“爆祭”是燃燒柴火的宗教行為,與《周禮·春官篇》所記載的“九祭”第三祭“爆祭”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“爆祭”不是單純地用柴火燃起一堆篝火,這種宗教行為需要火焰燃燒時發出聲響。古人想到用竹子堆疊在一起進行燃燒,受熱使得竹子內部水分蒸發形成猛然炸裂的響聲,達到爆炸的效果。
所以,竹子成為“爆祭”儀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原材料。傳著傳著,爆竹一詞就流傳開來。
《詩經·小雅·瓠葉》:“有兔斯首,炮之燔之。”
西漢文人東方朔撰寫一篇名為《神異經》的著作,《神異經》中明確記載:“西方深山中有人焉,身長尺余,袒身,捕蝦蟹……名曰山臊。其音自叫。人嘗以竹著火中,爆烞而出,臊皆驚憚。犯之令人寒熱。”
這也是燃放爆竹最早的文字記述。
拜年:春節的一個重要活動就是去親朋好友家和鄰居家拜年,以前叫拜年。漢族人拜年,從漢朝就有了。唐朝以后,非常流行。如果你不方便親自去那里,你可以用一張著名的卡片來表達你的祝賀。東漢時稱為“刺”,所以名片也叫“名刺”。
壓歲錢:是長輩給晚輩的。在一些家庭,年夜飯后,每個人都不允許離開餐桌。大家吃完后,長輩會分給晚輩,鼓勵自己的子子孫孫在新的一年里學習成長,做一個好人。有些人會在晚上孩子入睡后把壓歲錢放在枕頭下面,這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愛,晚輩對長輩的尊重。是融入家庭倫理的民俗活動。
當然,《神異經》的作者是不是東方朔,其成書時間是不是在西漢時期,都還是未知數。但有一點可以肯定,《神異經》的成書時間不會晚于六朝時期,除夕燃放爆竹在我國也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
南朝梁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:“正月初一先于庭前爆竹,以劈山臊惡鬼。”
從這些文字記載能明確得知,至少在六朝時期,人們是有過年燃放爆竹驅趕兇獸的行為。這時候的爆竹,就是竹子燃燒后產生的巨大聲響,沒有填充任何火藥,與今天的鞭炮煙花有較大的不同。
到了唐代,一位名叫李畋的道士為招搖撞騙,大肆吹噓燃放爆竹驅趕邪祟的神奇功效。因此,燃放爆竹逐漸成為普羅大眾的一種日常消遣行為,即使不是過年,人們也會燃放爆竹,祈求好運降臨。
元稹《生春二十首》:“亂騎殘爆竹,爭唾小旋風。”
張說《岳州守歲二首》:“桃枝堪辟惡,爆竹好驚眠。”
到了宋朝,火藥技術得到飛速發展,民間出現用紙包裹火藥的火藥卷,將其點燃后不僅能發出巨大聲響,同時還伴隨著火光,場面蔚為壯觀。

北宋末年,軍隊中開始使用填充火藥的爆竹,這種爆竹被稱之為“爆仗”。“爆仗”不僅是抵御外敵的重要武器,流傳到民間后,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“年貨”。
陸游《會稽志》:“除夕爆竹相聞,亦或以硫黃作爆藥,聲尤震厲,謂之‘爆仗’。”
南宋時期,爆竹已進入千家萬戶,燃放的方式產生了多種變化。宋末元初,市面上出現了用紙包裹成紙卷筒,用麻莖作為導火索制作而成的爆竹。
這種爆竹危險性比較低,填充火藥劑量較小,類似于今天的煙花,是孩子們過年過節時最喜歡燃放的爆竹品種。
元朝時期,爆竹已廣泛流行于大江南北,從除夕之夜一直到正月十五,每一天都要燃放不同種類的爆竹。
除夕當晚,燃放的爆竹叫做“封門炮”,放過爆竹后,家人就不能再到外面去,一起圍在餐桌旁,等待新年的到來。
正月初一早上也要燃放爆竹,叫做“開門炮”,表達了新一年開門有喜的寓意。
正月初五,商家會燃放“開市炮”,又叫做“燒利市”。正月初五據說是財神爺的生日,這一天放爆竹不僅能為財神爺慶祝生日,同時還寓意新年發財。這種傳統習俗流傳至明清兩代,乃至今天。

當然每個時代的春節,都有自己的特色,但是人們經過一年的辛苦工作,在春節之際與家人團聚,闔家歡樂,希冀明年有個美好的生活的愿望的心情都是一樣的。
logo設計網(www.just4love.cn),專業的logo免費設計在線生成網站,全自動智能化logo設計,商標設計,logo在線生成!
歡迎使用logo設計網制作屬于您公司自己的logo,不僅專業而且經濟實惠,全方位滿足您公司品牌化、視覺化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