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飛魚說史
四境之內,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,生者著,死者削,其有爵者乞無爵者以為庶子,級乞一人,其無役事也,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,其役事也,隨而養之軍。——《商君書·境內》
說起戶籍,每個人不陌生,因為從出生那刻起,我們就有了自己的戶口,看著我們的戶口簿和身份證,似乎這是我們對戶籍制度最為淺顯的理解。
戶籍,又稱戶口,是一個國家管理戶政的行政機關所制作的,它是用來記載和留存住戶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書,當然也是公民的身份證明,雖然每個國家關于戶籍的管理有所區別,但終歸是大同小異。

現在的戶口簿
當然,戶籍制度并不是我們現在才有,如果要追溯它誕生的源頭,可以一直追溯到周朝,《尚書·多士》記載:惟殷先人,有冊有典,意思是商朝時代的先人,已經有了書冊,并開始統計人頭,這也是我國戶籍登記制度的萌芽。
到了西周時期,戶籍登記制度已經有了最初的形態,盡管還只是雛形,但已經為后世戶籍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礎,根據《周禮·司民》記載:司民掌登萬民之數,自生齒以上,皆書于版,意思是,周朝已經出現了專門管理人口的官員,小孩長了牙齒,就要被登記入版。
不過戶籍制度的真正成形,是在戰國時期。

周禮
所以說,古代人是有戶籍的,只不過沒有現在的戶籍制度完善罷了,本篇飛魚就重點聊聊秦國的戶籍制度對后世究竟有何影響,不過我們還要先從戶籍制度得以發展完善的原因說起。
土地私有化促使戶籍制度不斷完善。獻公立七年,初行為市,十年,為戶籍相伍。——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
戰國時期,牛耕田和鐵農具使用已經得到了普遍推廣,這促使了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,隨之而來的是井田制的崩潰和土地私有化的產生,當“民不盡力公田”時,就導致了諸侯國收繳的貢賦越來越少。
為了保證財政收入,諸侯國對于土地制度也開啟了變革,由井田制開始轉變為按土地畝數繳稅,在逐漸轉向按人頭數目繳稅,這就進一步促進了戶籍制度的完善。

古代民眾繳納貢賦
畢竟按人頭繳稅要有確切的數字,君主對國家領域內人口和領土的掌握,這不僅是中央集權制度的要求,也是戶籍制度走向完善的前提,而諸侯國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,也不斷深化對戶籍制度的改革。
除了本段開篇的引言,證明了戰國時期秦國有了戶籍制度外,《管子·國蓄篇》記載:以正戶籍,為之養贏,這證明了齊國也有了這種制度,而《商君書·徠民》記載:(韓魏)上無通名,下無田宅,而恃奸務末作以處,這更證明了三晉也有了戶籍制度。
秦國戶籍登記的主要內容。強國知十三數:竟內倉、口之數,壯男、壯女之數,老、弱之數,官、士之數,以言說取食者之數,利民之數,馬、牛、芻藁之數。——《商君書·去強》
根據上述記載,秦國戶籍要登記的主要內容,就是這十三種數據,國君只有對這些數據明晰,才能做到真正的強國,不然自己身為國君,卻對自己管轄的范圍,一問三不知,又怎么會是明君呢?
我們言歸正傳接著說戶籍,商君書的記載,其實也只是反映了戶籍內容的一個方面,根據出土的云夢秦簡,其中《封診式》記載:一宇二內,各有戶,內室皆瓦蓋,木大具,門桑十木,妻子曰某,亡,不會封,子大女子某,未有夫,子小男子某,六尺五寸,臣某,妾小女子某,牧犬一,幾訊典某某、甲伍公士某某。

這雖然是官府對查封者家庭的詳細記載,不過從這份記載,我們也可以得知,秦國的戶籍登記也是相當詳細,其中不僅反映了家庭情況,還羅列出了人員的具體身份(訊典、公士都是表明了具體的社會身份)。
此外,還記載了年齡、身高,健康狀況與婚姻狀況,尤其是戶口上人員的登記順序,是按照戶主、妻子、孩子,并且孩子登記的順序也是按照出生時間的早晚,而無男女之別,這點與我們現在的戶籍制度并無差別。
秦國戶籍制度的變通性。四境之內,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,生者著,死者削。——《商君書·境內》
戰國時期的戶籍登記制度,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,它還具有了很大的變通性,比如上述引言,則是反映了這點,有出生的人要記錄,有死去的人,那就要被劃掉,時時刻刻主張用戶籍制度反應最為真實的情況。

古代民眾田間勞作圖
此外,秦簡《法律答問》記載: 甲徙居,徙數謁吏,吏環,弗為更籍,意思是說甲想著要遷居,必須要先申報,如果管戶籍的官吏推脫不給辦,甲擅自遷居了,那么不僅甲要受到處罰,而這名官員更要受到二倍于甲的懲罰。
秦國戶籍制度對后世的影響。秦時以謫戍邊發之,名曰謫戍,先發吏、有過、及贅婿、賈人,后以嘗有市籍者發,又以大父母、父母嘗有市籍者。——《漢書·晁錯傳》
秦國的戶籍登記內容被后世效仿,一般都是以戶口的多少為主,然后載有土地、財產、貢賦等內容,從漢朝一直到唐朝,這樣的戶籍登記制度都一直在沿用,宋代以后,土地私有化現象進一步加深,戶籍登記的內容出現了分化。
比如說,有專門登記土地的魚鱗冊,專門用于納稅的實行簿,還有用來登記不同人口的白冊、黃冊等,不過無論怎么變化,記載的內容都沒有太大的變化,依然脫不開秦國戶籍制度的記載的方框。

戰國時期民眾耕作圖
秦國的戶籍制度的等級色彩被后代戶籍制度的等級性,由于秦國的戶籍制度記載了身份登記,到了秦漢時期,就發展成為了”宦籍“、”弟子籍“,魏晉南北朝出現了”士族籍“,隋唐時期出現了的”衣冠戶“,宋朝出現了“官戶”等等,都是享受特權的上層戶籍。
當然與之對應的就是下層戶籍,有可以稱之為“賤籍”,比如說從事工商類行業的“市籍”和“匠籍”,都是這類的代表,從本段開頭的的引言也可以看出,市籍的低賤性,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戶籍的等級性。
飛魚說:古代人有沒有戶籍?當然是有的,從商朝出現萌芽,到西周出現雛形,到戰國時期的確立,再到后世的完善發展,戶籍制度也呈現出了與時代共同發展的進步性。
秦國的戶籍制度對后世的影響,其實也并不全是進步性,也有制約性,而古代封建社會發展之所以發展緩慢,和戶籍制度對人口的嚴格控制,也是脫不了干系的。

農民起義
封建制度下,君主和朝廷通過戶籍制度可以實現對民眾的嚴格控制,并且出臺政策使鄰里相互監督,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封建社會下民眾的封閉性,在他們眼里只有溫飽,至于政治上的權利,則沒有多少人會關心。
這種對政治的淡漠,使民眾對封建統治者俯首帖耳、逆來順受,即便無法忍受剝削,他們揭竿而起推翻了一個王朝,但緊接著這些揭竿而起的首領就會搖身一變,成為下一個王朝,他們繼續凌駕于民眾之上,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為何能維持2000余年的原因所在了。
對此,您怎么看?
參考文獻:《商君書》、《漢書》、《史記》、《云夢秦簡》、《尚書》、《周禮》、《秦制研究》等。
(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)
【END】
logo設計網(www.just4love.cn),專業的logo免費設計在線生成網站,全自動智能化logo設計,商標設計,logo在線生成!
歡迎使用logo設計網制作屬于您公司自己的logo,不僅專業而且經濟實惠,全方位滿足您公司品牌化、視覺化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