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太陽、月亮和星星:古代,人們仰望天空來判斷時間。太陽顯示日期,月亮顯示月份。古巴比倫人把一天分成24個部分,也就是24小時。
2.日晷 人們注意到,隨著太陽由東向西移動,樹木和巖石投下的影子從一邊移到另一邊,以此可確定一天時間的變化。
3.水計時: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使用水鐘計量時間,水從一個碗滴到另一個碗。
4.火計時:古代中國人通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的濕繩子來計時。后來,人們記下了燃燒一根蠟燭或一盞油燈里的油所需的時間。
5.沙漏:沙子以均勻的速率從一個玻璃球流到另一個玻璃球。許多年來,水手們攜帶這些計時工具出海航行。
6.機械鐘(1世紀):第一臺機械鐘通過使用重物驅動轉輪,帶動指針計時。
7.鐘擺(17世紀末):一個名叫克里斯蒂安·于讓的荷蘭人,最早發明了走時準確的鐘。這些鐘由一個鐘擺控制。相同長度的鐘擺完成每次擺動花去相同的時間。這是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1637年發現的。
8.航海鐘(1世紀):一個英國鐘表匠約翰·哈里森在1735年發明了第一臺"航海天文鐘",即在海上工作的時鐘。
9.電子鐘(19世紀初):電池被用來給最早的電子鐘提供動力。今天,我們通常把這種鐘的插頭插入我們家中的電源插座。
10.石英鐘(1929年):石英是一種礦物,當電流通過它時,它每秒鐘振動32768次。今天,大多數的鐘表都有一塊石英晶體。許多鐘表使用數字代替了鐘面。
11.原子鐘(1949年):原子鐘是最精確的。這種時鐘在37萬年里快慢誤差不會超過1秒。原子鐘以銫原子的振動為基礎,銫原子的振動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。
12、十二時辰制:西周時就已使用。漢代命名為夜半、雞鳴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時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時、日入、黃昏、人定。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,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,一至三點為丑時,三至五點為寅時,依次遞推。
13、二十四時辰制:宋以后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、正兩部分,這樣,子初、子正、丑初、丑正......依次下去,恰為二十四時辰,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。
14、十時辰制:出現于先秦。晝夜各五分。據《隋書.天文志》,晝為朝、禺、中、晡、夕,夜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(后用五更來表示)。
15、五時辰制:其名稱為晨明、朏明、旦明、蚤(早)食、宴(晚)食、隅中、正中、少還、鋪時、大還、高舂、下舂、縣(懸)東、黃昏、定昏。參閱《淮南子.天文訓》。
16、百刻制: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。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。可能起源于商代。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,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、一百零八刻,幾經反復,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,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。
17、天干地支與十二生肖: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,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被稱為“十天干”,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叫作“十二地支”。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,組成了干支紀法。
logo設計網(www.just4love.cn),專業的logo免費設計在線生成網站,全自動智能化logo設計,商標設計,logo在線生成!
歡迎使用logo設計網制作屬于您公司自己的logo,不僅專業而且經濟實惠,全方位滿足您公司品牌化、視覺化的需求。